我们的故事

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港澳式足球俱乐部(以下简称阿德莱德港俱乐部)是众所周知最成功的高级足球俱乐部。

阿德莱德港俱乐部成立于1870年,不仅是南澳大利亚州历史最悠久的足球俱乐部,也是全澳至今持续活跃于各级比赛的球会中最资深的代表。自从在1870年打了第一场比赛,我们屡创傲人佳绩:其中36次六连赢、四次全国冠军的记录至今在澳大利亚仍无人能破。在1997年,阿德莱德港俱乐部作为唯一的除维多利亚澳式足球联盟以外被邀请的传统型俱乐部成员,参加全国澳式足球联赛,这也是本俱乐部发展历程中的另一个里程碑。

早期历史

球队的经典黑白色队服不仅为大众所熟悉,也见证过俱乐部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的胜利时刻。但令人诧异的是,在最早期并非如此。一开始,俱乐部球队采用的是蓝白色球衣,队员们甚至试过穿着红色球衣比赛,以避免和对方球队队服撞色(俱乐部的创新精神从最初期就得以体现)。

俱乐部在早期的南澳澳式足球联赛中采用的队服是玫瑰粉色的上衣,搭配白色的灯笼裤和袜子,以及玫瑰粉色的球帽。随后队服上衣的颜色逐渐加深至品红色,直至十八世纪末又添加了各式各样的蓝色条纹。

 “红人队”(当时球迷对俱乐部的昵称)在最早时期便是澳式足球界的佼佼者,曾在1884、1890和1897年赛季获得当季冠军,而后随着澳大利亚英属殖民地国家的定位,南澳州的足球俱乐部也开始了自己的改革。

由于在1902年时期无法寻得不褪色的品红色染料,俱乐部决定重新设计新的球衣:上半部分采用黑色,腰间部分以竖向条纹环绕而成。新球衣的设计结合了当时阿德莱德港口的码头和铁塔标志意义,象征着当时俱乐部大多数球员生活和工作的家乡。

 

崭露头角

阿德莱德港俱乐部球队的迅速崛起,使其在当地比赛中发展成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在1903年对战南阿德莱德一支老球队的比赛中,俱乐部球队赢得了身穿黑白色球衣的第一个南澳联赛冠军。而后在1906年和1910年的南澳联赛中再次摘得联赛桂冠。

自1890年阿德莱德港俱乐部喜鹊队第一次获得全国第一的荣誉,在1910年,俱乐部球队第二次赢得了全国冠军,当时的对手是科林伍德喜鹊队,而决赛中胜出59分的事实说明我们“黑白战队”曾是澳大利亚足球史上最强的球队。继而,俱乐部球队蝉联1913和1914两年联赛冠军,并成就了1914年这一历史性的赛季,那一年,俱乐部球队创造了整个赛季持续不败的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战争爆发

1914年一战爆发,1915年俱乐部球员纷纷参军征战,支持当时的盖利博卢帝国和法国,奔赴西线战场。

当时有四名球员战死在前线,其中三名是参加过1914年冠军赛的球员,分别是:Albert Chaplin (卒于1916), Joseph Watson (卒于1917), William Boon (卒于1918),他们生前在球场上都曾为俱乐部创下了连赢整个赛季的记录, 最后都为了国家在世界的另一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同期另一名牺牲的球员是Arch Gosling,他死于停战前五个月,也是俱乐部一名优秀球员。

阿德莱德港俱乐部在一战期间也随着联盟里其他的俱乐部一起进行调整赛。

阿德莱德港俱乐部有幸与澳大利亚退役军人服务团合作,拟定十一月十一日为纪念日,并于每年的这一天在Alberton总部进行一分钟的默哀悼念仪式,以纪念那些曾同时为AFL全国联赛和SANFL南澳联赛澳新军团比赛轮效力的球员们。

联赛归来

战后1919年,联赛卷土重来,群雄争霸、奋战球场。阿德莱德港俱乐部球队也不甘示弱,先后于1921年和1928年打败诺伍德队(Norwood)、于1936年打败斯特队(Sturt)、于1937年打败南方队(South)、并于1939年打败西托伦斯队(West Torrens),屡摘年度联赛桂冠。

当时俱乐部一度诞生了许多足球新星,如两次荣获马格雷奖章(英文:Magarey Medal,澳式足球年度最佳球员奖)并具俱乐部传奇球员之称的鲍勃·奎因(Bob Quinn),还有Bull Reval(布尔·雷瓦)、 维克·约翰逊(Vic Johnson)、耐德·亨德(Ned Hender) 、杰克·德莫迪(Jack Dermody)等等。

俱乐部球队于1942年与西托伦斯队(West Torrens)联合,作为战时南澳足球联盟的临时球队,同时期其他临时联合球队还包括:诺伍德联合北方队(Norwood & North)、格雷尔联合西方队(Glenelg & WEST)、南方联合斯特队(South & Sturt)。

 

 

黄金时代

俱乐部在1950年迎来了福斯特·尼尔·威廉姆斯(Foster Neil Williams)的到来,随之开启了球队的下一个伟大纪元。威廉姆斯(Williams)来自西阿德莱德队(West Adelaide),是一个优秀的中场球员。他在1950年被俱乐部任命为队长兼教练,任期8年。

在这期间,威廉姆斯带领俱乐部迎来了球队的最巅峰时期。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至60年代中期是阿德莱德港俱乐部的黄金时期,比赛打得较为轻松,胜利也成为常态。Alberton赛场的草地上孕育了当时南澳州最优秀的球员。

没有这15年的成功,就没有俱乐部今日的辉煌。继1951年打败北阿德莱德队之后,俱乐部球队在当时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从1954年至1959年接连蝉联六届联赛冠军。期间,前五年皆由威廉姆斯执教球队,第六年则由他自身的替补球员兼首席门生乔夫·莫特利(Geof Motley)接管。

威廉姆斯在1958年离任,由莫特利(Motley)代为执教;直至1962年威廉姆斯作为独立教练重新回归俱乐部执教,而莫特利也得以重返球场专注练球。在威廉姆斯-莫特利搭档引领下的俱乐部球队后期分别在1962年、1963年和1965年赢得联赛冠军,至1966年威廉姆斯退役。

60年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社会历经变革,而南澳州的足球界也进行着一场革命,有一支身穿深浅双蓝球衣的球队:斯特队(Sturt)作为球场新星正准备冉冉升起。

 

 

 IMAGE OF “Fos Williams leading his team in the 50s”

图为50年代的威廉姆斯教练和他的队员们

 

逆境求生

斯特队(Sturt)在当时作为南澳足球界的新生血液,迅猛地追赶阿德莱德港俱乐部喜鹊队。这支身穿双蓝色球衣的球队在1966至1967年也打出了五连赢的佳绩,其中三次正是对战阿德莱德港俱乐部喜鹊队。然而挫败尚没有结束,俱乐部球队1970年联赛中缺席决赛,继而又在1971与1972年出人意料地败于公鸡队,与冠军失之交臂。1973年是俱乐部球队20年来第五次缺席南澳联赛的决赛,改变迫在眉睫。

随后,西阿德莱德队(West Adelaide)重金聘请威廉姆斯这位大师回到他第一次比赛与赢得胜利的地方;而阿德莱德港俱乐部管理层也十分尊重他的选择。威廉姆斯最终选择离开,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充满无限生机与可能的阿德莱德港俱乐部。

阿德莱德港俱乐部喜鹊队一直是成功的,事实上它在足球事业上取得的成就无人能及,然而,对当时的球员而言,他们必须为实现球队不屈不挠奋力夺冠的承诺而更加拼搏。俱乐部的箴言“我们为了胜利而生”,已经随着威廉姆斯的训练精神一起,成为俱乐部永恒的专属印记,并代代相传。在俱乐部的文化里,成功不存在侥幸,而实现成功的首要途径便是不懈的努力。

另外,俱乐部一直收支有度,正如当时俱乐部主席约翰·斯旺(John Swan)先生所说道:“我们从不看重钱财利润,我们所追求的是人们所渴求的用金钱也买不到的荣誉与成功。”这个理念也被收录进由威廉姆斯在离队之前为俱乐部编录的一套指导纲领中,而这些彰显俱乐部价值的文字也被称为“阿德莱德港足球俱乐部信条”,展示在艾伯顿(Alberton)球场的入口处,供人们传颂。

因此,阿德莱德港俱乐部不是一个供球员们玩乐的场所,俱乐部所有球员都有责任和义务为足球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里也不是一个纸醉金迷的会所,相反,所有职员都必须奉献全身心投入工作。阿德莱德港俱乐部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纯粹的足球天堂,在简单与公平的基准上为纯粹的足球爱好者建立的平民俱乐部。俱乐部欢迎任何人加入我们温暖的大家庭,并一起为足球欢呼。

此时下一个引领球队的是约翰·卡希尔(John Cahill)。卡希尔既是威廉姆斯的门生、也是他在球场上的左臂右膀;卡希尔更是一个好教练,他的沉着执教填补了威廉姆斯离职留下的空缺,他的重新部署与战略指导训练出了初出茅庐却潜能无限的球员们,包括球场神童Berri、Russell Ebert、打靶机器Tim Evans、中场Peter Woite、Brian Cunningham,还有其他像Trevor Sorrell、Randall Gerlach、 Max James、Chris Natt、Carl Fragomeni、Kym Kinnear、Ivan Eckermann、Andy Porplycia 和 Tony Giles等。

在1974至1975年,俱乐部球队接连杀进半决赛,但终究不敌当时的斯特队、诺伍德队和格雷尔队。继而在1976年,俱乐部球队在决赛中迎战其11年来的宿敌斯特队,可惜依然没有佳绩。那一年人们见证了阿德莱德港喜鹊队第33次屈居亚军。

然而,在1977年,俱乐部喜鹊队在对阵格雷尔队的一场后备决赛中,不负众望,在56525名观众面前,重拾胜利荣耀。正如当时的队长罗素·埃伯特(Russel Ebert)在接受锦旗时所说的,“我们等了很久,但这个等待太值得了!”

昙花一现·足球工厂

在卡希尔的指教的五年间,阿德莱德港俱乐部勇夺1979至1981三年联赛冠军,但这个由卡希尔带来的短暂辉煌随着球队获得1982赛季季军而消逝。卡希尔也随之转去科林伍德喜鹊队执教,成为该队史上第一位来自非本地足球联盟的教练。

此后,阿德莱德港俱乐部喜鹊队教练的位置由史上最强的球员罗素·埃伯特担任。埃伯特带领着俱乐部球队走过了五年的转型期,在这期间,一些资深的球员离开了,而一批年轻而富有天赋的球员已从稚嫩的新手成长为球队坚实的储备力量。他作为队长兼教练执教一直持续至1985年末,而后在1986-1987年转职专门从事高级管理。在1984年俱乐部球队一度升至联赛榜首,但在9月份则又落败于诺伍德队。

虽然俱乐部球队在80年代中后期没有称霸赛场,但它仍然持续为人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闻名全国的球星。比如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也是福斯特·威廉姆斯的儿子,他曾转去柯林伍德队(Collingwood)担任队长、并成为其最佳球员,随后在1987年回归阿德莱德港俱乐部。再比如分别在1983年和1984年转去科林伍德队的格雷格·菲利普斯(Greg Phillips)和布鲁斯·阿伯内西(Bruce Abernathy)。随后,俱乐部三连胜球员克雷格·布拉德利(Craig Bradley)转去卡尔顿队(Carlton),马丁·莱斯利(Martin Leslie)和斯蒂芬·威廉姆斯(Stephen Williams)在1986年转去布里斯班小熊队(Brisbane Bears),还有安德鲁·奥布斯特(Andrew Obst)在1987年转去墨尔本队。

在1987年,俱乐部决定改变发展方向,正如球队标志上的喜鹊一样,重拾过去的信心。

白银时代·生存与竞争

1987年年末,俱乐部从西阿德莱德队挖来约翰·卡希尔,并让他空降成为球队总教练,随后球队迅速蝉联1988至1990年三连冠。

但除了使俱乐部球队重新称霸球场之外,俱乐部还面临其他挑战,比如:如何在维多利亚足球联盟(VFL)不断向球员抛来橄榄枝、并承诺高水准高薪资的竞争条件下,继续留住球员。

南澳大利亚州和阿德莱德港俱乐部于是推出了球员保留计划,但对于像埃伯顿区这样的足球工厂,面对球员的不停流失,如同承受着被放血般的煎熬,那时的俱乐部对维多利亚足联充满了愤慨和矛盾。

也许在当时加入维多利亚足联不失为一个出路。但南澳足球联盟(以及诺伍德队私底下)寻求加入维多利亚足联的举动受到了大众的斥责,当时,阿德莱德港俱乐部在其1982年年报上记载道:

 “南澳州球队从旁加入维多利亚足球联赛的举动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效,参加全国联赛看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大维’的态度显然需要摆正:到底是堂堂正正地公平竞赛,还是依然乐于挖走优秀球员而不顾其他州的死活?如今塔斯马尼亚,西澳大利亚和南澳大利亚州正不停壮大,某些维多利亚足联的俱乐部正宣称因此饱受巨大经济损失。然而如果不能恢复澳式足球世界原本该有的正确发展理念,则只会令更多的俱乐部面临破产。“

当时南澳推出了挽留球员的措施,也拼命说服了一些赞助者加盟,可惜结果不胜人意。金钱策略很快便使各大俱乐部殚精力竭,再加上1984年维多利亚足联管理层的易手,澳式足球界终将迎来大洗牌。

势不可挡

1987届维多利亚足球联赛诞生了两支带着雄厚财团背景的俱乐部球队,分别是来自珀斯的西岸老鹰队和来自昆士兰州的布里斯班小熊队。当时南澳州没有球队参赛,而多年来维多利亚足联赛事的不断升级使得南澳州出队的呼声极高。但南澳足联已经明确表示拒绝参赛,因此经由维多利亚足联高层决议,他们直接将橄榄枝抛向了阿德莱德港俱乐部。

1990年,阿德莱德港足球俱乐部与维多利亚足联委员会正式签订协议,然而,接踵而至的却是一纸阻扰俱乐部参赛维多利亚足联的禁令,因为另外九支南澳足联的球队联名组成了一支 “阿德莱德乌鸦队”,意图取而代之并进军1991年的全国AFL联赛。

虽然在西湖区(West Lakes)的选拔赛中有其他队伍代表南澳入选,但AFL仍然对阿德莱德港俱乐部球队饶有兴趣,一直希望吸纳其参加全国联赛。而俱乐部也没有放弃,在首场竞赛失利之后,迅速计划申请作为第二支代表南澳州的队伍参加全国联赛。机不可失,凭借无人能及的获胜记录及辉煌程度,阿德莱德港俱乐部当之无愧成为了当时最有资格入围全国联赛的球队。

在卡希尔执教期间,俱乐部夺得了1992年、1994年、1995年和1996年的南澳联赛总冠军。在1994年的总决赛中,在全国足球联盟委员会的见证下,阿德莱德港俱乐部球队命运般地成就了当时的足球神话。在那次对战年赛霸主伍德维尔-西托伦斯俱乐部的比赛中,我们的赛场英雄反超老鹰队73分而创造了这一经典赛事。当时球赛开场时球队并无特殊表现,至第二小节时,我们已落后对手73分,甚至当比赛进行至只剩24分钟时,我们仍然落后六个进球(36分),然而,正是在最后的关键时刻,球员们奋起直追,闪电般追踢了九个进球,并夺得了冠军。

那一刻,AFL总裁Ross Oakley宣布,这个澳大利亚史上最成功的俱乐部在AFL全国联赛的球场上将不可或缺!这激动人心的一幕被业内的人们相互传颂,并深深地印在现场40598名阿德莱德港俱乐部球队球迷的心里。

全新定位

1996年阿德莱德港俱乐部球队被授予全国联赛后备球队的资格,继而在1997年布里斯班小熊和菲茨罗伊合并成一队,从此确定了阿德莱德港俱乐部球队正式获得AFL全国联赛参赛资格。但对俱乐部来说,顺利打响第一炮还需要一些努力,而最重要的问题便是俱乐部的形象定位。

尽管诸多抗议,但科林伍德喜鹊队(维多利亚州)反对阿德莱德港俱乐部采用其具有95年历史的形象参加全国联赛,于是,俱乐部摒除了“喜鹊队”的昵称和其著名的黑白球衣,并以一个全新的形象步入AFL全国联赛新纪元。

1995年,俱乐部最终决定将其昵称改为“力量队”;标志设计也有所改动:在传统的黑白色调基础上添加了银色和蓝绿色。当时俱乐部发行了三种新式球衣:采用Sekem聚酯纤维材料,以三种条纹与闪电图案的搭配来区分主场、客场和季前赛。

那么,南澳州足球联赛又将何去何从?阿德莱德港俱乐部是否将继续参加南澳州级别联赛?

在1997年征战AFL全国联赛之前,阿德莱德港俱乐部继续称霸南澳足联,不断创造让人称道的佳绩。比如培养出了四届马格雷奖章获得者罗素·埃伯特、于1989年战胜强敌北阿德莱德队、还有于1994年击败伍德维尔-西托伦斯等等。

在约翰·卡希尔执教过程中,俱乐部球队在1988至1996年间七次摘得南澳联赛桂冠,这些傲人成绩顺利使得球队在1994年获得参与全澳足球联盟的资质。

在加入全澳足球联盟的同时,俱乐部对球队名称与标志做了相应改动,自此球队改名为“力量队”,球队标志也在原有黑白色调上增加了银色和蓝绿色,以避免和科林伍德喜鹊队重复。

当时新“力量队”的教练是卡希尔,球队队长是1993年Brownlow最佳球员奖章获得者及前球员加文·汪加宁(Gavin Wanganeen)。球队前两轮赛季未能入围决赛,之后马克·威廉姆斯被指名成为教练,并带领球队首次冲进了决赛。

在阿德莱德港俱乐部参加的十次AFL全国联赛中,力量队六次冲进决赛,其中包括五个连续的赛季。另外,力量队在2001年和2002年赢取了季前赛的胜利,继而连续三年(2002-2004年)取得赛季小胜,在2004年最终获得了俱乐部球队的第一个AFL全国联赛冠军。